人类改变着环境,环境改变着人类,自从今年穹顶之下纪录片火热以来,引发着一场场热议,那么柴静纪录片对
医疗器械又有哪些影响呢?日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对宣称具“PM2.5防护”功能口罩的质量安全风险检测结果,其中69批次样品中超八成产品不合格,3M、绿盾等知名品牌纷纷上榜,而云南白药雾霾防护口罩的过滤效率最低,仅有24.2%。
野蛮增长
“防护口罩这几年完全就是野蛮增长,不仅没有行业协会,也没有行业标准,自顾自地一路快跑,在每年秋冬季节的销售旺季,很多企业都是百分之几百的增长。”昨日,某不愿透露姓名的知名防护口罩代理商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
当天,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布的防霾口罩检测结果刚刚被公布——抽检的69批次产品中,56批次口罩的过滤效率实测值低于参考值90%,占总抽样数的比例超过八成;
16批次口罩标识信息不全、未标称产品执行标准或生产日期;24批次纺织品口罩面料或里料的pH实测值超过8.5,占纺织品口罩总抽样数比例七成。
不仅如此,在这份触目惊心的不合格名单中,包括3M、绿盾和云南白药等知名品牌均未幸免,以最基本的过滤效率而言,美国3M耐适康舒适口罩的过滤效率为81.3%,国产绿盾PM2.5抗菌防霾口罩和无纺口罩(成人款)的过滤效率分别为53.5%和66.2%,而云南白药雾霾防护口罩的过滤效率以24.2%“拿下”最低。
昨日,3M公司就此事回复《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已经获悉此事,正在与质监局沟通,并认为此次的标准检测中存在错用。
“客观地说,现在各家企业在口罩滤芯上的技术水平相差不会这么大,至少在测试环境下都能达到90%以上,出现这么低的过滤效率,有可能是因为质检部门这次评测的是最终产品的过滤效果。”昨日,北京万生人和科技有限公司电商事业部总经理宋广斌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谈道。
但他也强调,最终产品即防护口罩的过滤效果,才应该是评测一个口罩是否合格和优质的标准。
“外包装上标注的肯定都是滤芯的效果,什么99%、100%的都是在裹着风筒吹出来的实验数据,不是你戴上就能防99%的PM2.5,”前述经销商告诉本报,“国家没规定说要写最终产品数据,谁也不会主动去写吧,反正各个品牌卖得都很好。”。
《第一财经日报》从多个口罩经销商处了解到,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此次抽查的部分口罩所采用的标准是GB2626-2006《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这一标准主要是工业用标准,其包括过滤效率以及其他指标是要高于民用标准.
而国内的口罩标准也非常少,目前也只能有一个“2626”标准作为参考,而民用的《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这一新标准还在制定过程中,因此质监部门所提出的标准检测也有限。多数企业都是制定自有标准再去质监部门备案,所以各类防霾口罩也是“自说自话”。
但市场的数据并不含糊——来自天猫[微博]和淘宝的数据显示:2014年,口罩类别中,成交额排名依次为3M1.16亿、绿盾1860万、维康1083万、伊藤良品953万和totobobo859万。
与之相对应的一组2013年的数据呈现出了相似的曲线——当年,消费者在防护产品及室内运动用品的支出达8.7亿元,其中口罩市场呈现井喷状态,在天猫和淘宝上购买口罩和空气净化器的人数较2012年分别上涨了181%和131%。
“这也是我们现在很担忧的问题,随着防护口罩的大量销售和行业的不规范,消费者对这个产品类别的信任度也在开始降低。”浙江省安全健康防护用品行业协会会长、建德市朝美日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锦祥昨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