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安全有效的公共卫生和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是保障广大百姓群众健康生活的根本。曾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提高人们健康生活水平,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在新形势下,我们既要客观分析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同时要抓住机遇,直面问题,积极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缺乏战略整合,呈现零散分布粗放增长态势。虽然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发展迅猛,但国内企业在这个相对短暂的过程中还没能够自然形成规模发展,停留在零散分布、低水平恶性竞争的粗放增长阶段,这种放任自流的产业发展方式不利于全行业的健康发展。国内企业为争夺低端市场的微薄利润打的头破血流,而占据高端市场的国外医疗器械巨头则风景这边独好,这种强烈反差的根源就在于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缺乏战略规划与整合,不能很好地形成“高精尖”科研分工和集约化发展。
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医疗器械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核心技术和高层次研发团队在企业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由于规模小、起点低、资金少和经营观念的限制,往往不能很好地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据研究,我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至多只占总销售额的1%左右,科研人员与资金投入长期不足。比较来看,国外的医药巨擘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开发,很多企业甚至将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团队视作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优先配给公司的各项资源。
国外医疗器械产品价格高昂,技术与信息安全潜藏风险。目前来看,我国医疗器械中低端市场以国内产品为主,高端市场基本为国外企业占据,且其正在渗透竞争国内中低端市场。进口医疗设备价格普遍高于欧美日等原产国50%~100%,如TOMO放射治疗系统等设备,在欧美日等国家多为250万美元,我国进口多在500万美元以上。部分设备采购以政府投入为主,增加了财政负担。更严重的是,进口设备的售后与维修均由原公司专门人员实施,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维修延 时,耗材供应中断,设备的使用将面临瘫痪。此外,高端医用设备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企业内部,医疗诊断、治疗数据和患者医疗档案等信息安全同样面临巨大风险。
我国医疗设备应向高端进军明确研发方向
尽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就目前而言,一方面,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特别是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仍被跨国医疗器械公司垄断,如德国西门子、美国GE等巨头公司仍然会在我国的市场上纵横,在高端医疗诊断设备市场中占据比例高达70%,巨大的市场收益流失。另一方面, 我国本土的医械公司的产品大多还会集中在中低端产品,品牌众多,质量良莠不齐,甚至一些企业生产三无产品。国产医疗器械市场要想快速赶超进口品牌,应大力向高端医械市场进军,明确自己的研发方向。
进口医疗设备垄断着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国内医疗机构思维定势加上对本土产品缺乏信心,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处于劣势的因素。为了改变市场现状,我国推出了多部法律法规来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也实行了众多良好的新政策,然而这些做法仅是外力推助,要想真正赶超跨国企业还需要加强技术能力的提升,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样才能加速赶超进口医械,改变民众看病贵难题。
据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规模到2017年将会增长到5970亿元,这更鼓励了国内的众多医械企业加强技术研发,美诺瓦作为
数字X光机等医疗影像设备知名品牌企业,充分掌握DR研发的核心技术,首先在进一步提高产品分辨率上下功夫。医学影像产品的一个共性需求就是分辨率,分辨率越高对人体组织看的就越清楚,就能够及早的发现疾病。比如,美诺瓦自主研发的CCD探测器DR分辨率可高达4.2lp/mm,且有效成像面积可达17”*17”,医师可以通过显示屏调节图像大小、影像增强等,便于及时观察投照部位病灶。
规章制度是促进行业发展的保障,然而美诺瓦作为现代化高科技的医械
DR厂家认为创新医疗,加强研发,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占领高端市场,取得行业话语权,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抢占市场、长期发展的根本。美诺瓦加强医疗影像产品的技术集成,比如在定量诊断、远程诊断、接入技术、分子影像、数字影像的技术上加强融合,不断创新。而且加强3D打印技术和影像技术的融合也是美诺瓦医疗的目标,争取推出国际先进技术产品。
对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战略建议
将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医疗器械企业的集约发展使得企业利用规模和资本的优势可以进行大量研发投入,并且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规模化也一定程度降低了单位产品成本。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实现科技部《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的,形成8~10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大型医疗器械产业集团的目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扶持民族企业向高端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应准确把握行业竞争的现状特点,顺应全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趋势,培育本土的龙头企业,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瞄准产品发展的潜力方向,实现医疗器械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
搭建战略平台,优化全产业链。一个产业的良性发展不仅需要外部整合,更重要的是内部要科学合理的自我运行机制。目前,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优化的难点,在于“产学研用”的结合。要化解当前瓶颈,要坚持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整机厂商与相关核心部件厂商形成产业联盟。使大学研发的相关技术能够和企业形成一种利益共享的关系,相关的核心部件厂商跟整机厂商形成一种利益关联。要成立医疗器械技术创新联盟,搭建起有效的公共研发支撑平台和战略研究平台,利用平台为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密切联系和融汇创造良好的条件,组织业内优势企业与科研院所、医疗单位共同对关键技术、零配件和重大产品国产化实施攻关。
扶持“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规模。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高,科研创新能力强,抵御风险能力和规模化降低成本的优势明显,对全产业链的发展起着 重要的支撑作用,可以成为拉动、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力量。因此,各级管理部门应当积极促进医疗器械产业的科学整合与重组,助推优势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成为龙头企业,整合科研力量、生产资源、营销渠道,带动行业配套,改变低水平的粗放竞争局面,进而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龙头”企业品牌,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
加强自主创新,争夺产业制高点。代工生产只能带来暂时的微薄利润,不断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动力。各级管理部门应该采取联合立项、分段支持的方式,支持医疗器械重大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我国研发成本低、动物试验及临床试验相对欧美市场时间短、产品生产成本低、零配件等配套加工能力强等优势,促进产学研用密切协作,积极开展有一定前瞻性的科研合作,使研发平台前移,面向临床实际。同时,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及科研理念,产品定型后应与渠道商及大型资源性企业合作,尽早占领产业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