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014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销售总规模从2001年的179亿元,到2014年的约2556亿元,增长了14.28倍。不过,中国
医疗器械产业呈现“多、小、高、弱”的特点。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5698家,但是企业规模小,2013年平均每个企业产值约1350万元。
另据同花顺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国内22家医疗器械上市公司总的营业收入为211.68亿元,2013年该值为165.97亿元,2014年同比增长仅45.71亿元。2014年,这22家上市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72亿元,2013年该值为24.31亿元,2014年同比仅增长4.41亿元。
“本土的医疗器械企业主要是仿制国外的技术,或者是成为外资企业的代理,并没有掌握核心的技术。”北京鼎臣医药咨询负责人史立臣告诉记者:“受限于产品研发,本土企业的高端产品质量跟不上,另外也有一些器械的硬件问题,所以没办法做大。”
事实上,助推国内医疗器械包括
医疗影像设备国产化政策东风早已吹起。去年以来,政策层面对于国产医疗设备的扶持力度更是不容小觑。
资料显示,去年6月初,国家卫计委发布《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的紧急通知》的32号文要求严控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对部分医院单位规模过大,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包括进口大型医疗器械等的问题进行遏制。去年8月,国家卫计委表态,将“重点推动三甲医院应用国产医疗设备”。
而在今年三月份,科技部联合卫计委、工信部、食药总局、总后卫生部等部门,共同启动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试点工作,同时发布《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旨在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自主研发技术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随后,四月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5年第8号公告发布了YY0572-2015《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水》等90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器械标准体系,提高本土医疗器械产品的质量。
“我认为公立医院实行配额可以理解,民营医院实行配额意义就不大,所以还是要放开政策。放开之后国内的
医疗设备企业才有研发的热情,国内的大型医疗器械市场才能真正地打开。”史立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