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正是国产医疗器械厂商春风得意之时。最近,第一批优秀国产医疗设备产品遴选完成,根据国家卫计委的公告,27家企业的95个产品入选首批遴选品目。而医疗机构优先采购优秀国产设备已见诸多个文件。
另一方面,处于垄断中国市场阵营“GPS”(即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一些在中国的动作被过度紧盯,比如西门子,就有涉及贿赂、和经销商存在矛盾的传闻流出。
所以,在不久前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上,国产厂商可谓声势浩大,
国产X光机的声势也值得国人可喜。不过,对于国产医疗器械借着政策之力的来势,外资企业至少在口头上不算紧张。比如,美敦力大中华区总裁李希烈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虽然国产保护政策可以理解,而且病人自己没有办法区分本地或者是进口的产品哪一种好,但专业的医疗工作者,应该从病人利益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他们利益的产品和疗法,而并非产品产地。
另一位外资厂商的中国区负责人则告诉笔者,医疗器械,特别是高端设备领域,不排除会出现当年汽车所面临的情况:虽然有着国产保护政策,但是经历若干年后,消费者会不会还多选择国外品牌。
但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国产医疗器械的情况要乐观得多,国信证券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研究报告指出,现在国内一些医疗器械公司,已拥有精湛的技术,如医疗影像,其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与跨国公司产品没有明显差别。此外,国内医疗影响设备更加适合国人的操作习惯,外观设计全面考虑到亚洲人群的体格特征,能够更加方便、便捷的用于国内医学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如杭州美诺瓦医疗受到政府高新项目的大力支持,美诺瓦
数字X光机医疗影像设备技术扎实,其产品功能与国外众多知名品牌相差甚微。其自主研发的CCD系列探测器采用进口碘化铯屏,成功将辐射剂量降低15%~30%,大大减少了辐射量。
当然,各家外资企业在应战方面还是很用心的,不仅要护住已有地盘,还要进行渠道的下沉。GE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就说了,就是在做高端的同时,积极扩展基层市场。几年前,GE医疗组建了“蓝海团队”,专门服务于民营医疗机构。目前GE研发推出了40款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其中70%是面向基层市场。
走基层有和国内企业深度交锋的意味,在掌控一二线城市的市场时,对于三四线城市,外资品牌以前涉及少,而这里曾被国产企业视为市场突破口。
当然,GE自2007年开始在基层医院有所布局,在河北省某地进行试点,不过,去年有报道称,试点不算成功,GE迷失在基层医疗市场,原因就是相关的医疗设备太贵。加上锐珂、飞利浦等企业,这种渠道下沉势必会带来不少硝烟。另外,出身于海外的身份不能改变,但外资厂商们也尝试用新标签来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某医疗设备行业人士在和笔者交流时说,这个标签就是本土化,除了招牌上好听点,在成本控制、市场效率上,本土化亦有不小的作用。
从目前看来,各家企业本土化都还做得不错。“GPS”前几年公布了不少在中国“跑马圈地”的进展,而美敦力2012年则用并购来进行该策略,即出价8.16亿美元并购康辉、出价3.61亿港元入股先健科技。
前述行业人士说,正因为有了本土化,才有各家企业为基层区域专门研发医疗设备等举动。
最后说一下市场规模,有数据预测,至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可达5970亿元。